长征是一部气壮山河、名垂千古的英雄史诗,它的队伍集结了一批中华民族的精英。在这支长征队伍中富腾优配,他们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为红军长征开路、殿后,为长征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在红军长征红一、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之后,为了解决长途奔袭,应对突发事件,拥有高度快速力和极大突击力的队伍,红军决定组建一支骑兵师。
在红军的历史上,基本上都是步兵,要做到人人都有马骑,在马匹非常珍贵的年代,那是相当奢侈的,骑兵显然要比步兵更快,更猛,更具有杀伤力,红军组建骑兵师就相当于是红军的机械化部队,战斗力最为生猛,机动能力最强。骑兵师人数虽少却都是精锐,人员从各军抽调精锐指战员组成的,都是精兵强将,优中选优。因此,骑兵师这一新型兵种的组建,具有重大的战役战术和战略意义。
展开剩余90%红军骑兵师作战中,这些精兵强将策马扬鞭,挥舞马刀,冲锋陷阵,来无影去无踪,好像一阵旋风,你还没有反应过来,马刀就已经砍到敌人身上了。因此,骑兵师经常作为开路先锋,他们不仅为部队成功带出一条路,还筹集了大量的粮食,还打退沿途一些武装的袭击,缴获了大批物资,圆满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。
然而,这支英雄的红军骑兵师,早期有二位师级领导却英勇牺牲,一位是骑兵师长董俊彦,另一位是师参谋长李彩云。更为凑巧的是,这二位骑兵师级领导,都是从宁都起义走出来的高级将领。
董俊彦,河南人,曾在冯玉祥部国民军中当兵,任军官学校工兵队副队长。后改编为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,担任连长。1931年11月加入组织,12月随董振堂参加宁都起义。红五军团成立后,在红三十军任中级指导员,1933年6月,任红五军团十四师四十团团长。曾率部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、第五次反“围剿”作战,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参加长征。1935年7月,红五军团改称红五军,董俊彦任第十三师三十九团团长。1936年11月调任西路军骑兵师师长。
1937年初,军长董振堂指挥红五军长途奔袭,向西征战一举攻占高台县城,在这里一面发动群众,建立地方政权,一面积极备战,加固城防工事,迎击来犯的敌人。此时,敌酋马步芳调集二万多人围攻红五军,敌人先占领了10多公里范围内的各个要点,把高台城层层包围起来,并切断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。然后采取步步为营的战术,缩小包围圈,向红军发起攻击。战斗越打越激烈。敌人用大炮轮番轰击城墙,打开缺口后就头顶铁锅,架着云梯冲上城来。红军战士在缺口上同敌人肉搏,打退了敌人无数次进攻。
高台县城其实就是一个大土围子,城墙也是土筑的,高不到两丈,上面很窄,不容易隐蔽。在外围的碉堡失守之后,董振堂就命令将城内一切能装土的箱子、柜子全部都装上泥土,加强城墙。连日的厮杀,红5军兵力锐减,弹药基本消耗殆尽。董振堂命令骑兵团团长挖一个洞,危急时刻准备突围,团长率领一个连在城北挖了一个可以并排通过2匹马或者3个人的洞,在城外留下了薄薄的一层,随时观察动静,危急时刻,只要用一踹便可以踢开。红军面对十倍与己强大敌人的猛烈进攻,虽然进行殊死搏斗,但终因敌我悬殊没有外援处于弹尽粮绝的地步,形势非常危急。
红五军与马家军在高台浴血奋战的危急时刻,西路军总指挥部决定派骑兵师长董俊彦率全师火速前往高台增援。虽然此时骑兵师组建不久,人数也只数百,而且马匹大多不是战马,骑手也未经严格训练,子弹少,战斗力不强。单靠这几百人马增援被重兵围困的高台县城,无异于杯水车薪。但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。因为在辽阔的戈壁滩上,步兵的贸然出击是极具危险性的。
师长董俊彦接到增援高台的命令以后,深感军情紧迫,心急如焚,天还未亮就率领骑兵师出发了。路上,他一直策马跑在队伍的最前面。因为他在宁都起义时一直是董振堂的部下。董振堂还开玩笑地对他说:“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,你就是我的亲兄弟,等革命成功了,我们一起去祭奠先人。”现在高台危急,他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奔过去,与老首长老大哥并肩作战,共同拒敌于高台城下。他决定凭着顽强猛烈的突击打开一道缺口,杀开一条血路救出董军长和战友们。
就在董俊彦率领的骑兵师快要抵达高台时,却在沙河堡一线的明水河遭到马步銮团、马禄一部阻击,敌军从四面八方呼啦啦地一齐围堵过来,妄图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,董师长带领骑兵师即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厮杀。激战中,红军的战马倒下了,战士们就以战马为掩体,向敌人射击;子弹打完了,就挥起大刀、长矛和敌人肉搏;刀折了,矛弯了,就以枪托、石头为武器向敌人砸去。战场上刀光闪闪、杀声震天,随着“杀、杀、杀”的怒吼声,敌人一个个做了刀下鬼。
然而,由于体格彪悍的马家军骑兵打仗十分凶悍,还有源源不断的后援,而这支红军队伍经过雪山、草地的长途跋涉,体力尚未完全恢复,又时值冬季,气候严寒,许多战士都还穿着单衣,因而对战斗力有很大的影响。虽然经过激烈的拼杀,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,孤军深入作战,大部分勇敢的战士没有冲出敌人的包围圈就倒在了冲锋的路上,只有师长董俊彦等不到百人快马加鞭地向高台县城奔去。
此时的师长董俊彦头上身上已负伤,浑身上下都是鲜血,但他咬着牙继续拍马疾进,他决心要冲进高台城,哪怕死也要死在高台城里,见上老首长董振堂一面!然而,凶悍的马家军骑兵再次将他团团围住,他的坐骑不幸受伤渐渐跑不动了,身后疾驰而来的马家骑兵扬起马刀劈砍过来,只听“刺啦”一声,即砍中了董师长的左臂,董师长惨叫一声从马上摔了下来。紧接着,七八个马家军骑兵将他团团围住,他咬着牙挣扎着从地上站了起来,右手缓缓地举起马刀,使出最后的力气,用标准的骑兵刀法向身体两侧“刹刹”作了一个挥砍动作,然后又重重地倒在了戈壁滩上,壮烈地牺牲在战友的中间。最终倒在增援高台的路上,谱写了一曲红军战士英勇不屈的光辉篇章。
骑兵师参谋长李彩云,甘肃临洮县洮阳镇人,早年就读国民联军军官学校,到西安受训,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,从军官学校毕业后,被分配到冯玉祥的部队李松昆师任排长,中原大战爆发,李彩云升任连副,随部队东出潼关,参加讨蒋战争。冯阎反蒋战争失败后,该部改编为二十六路军,李松昆师被改编为该军25师七十五旅,李彩云在该旅任连长,被派往江西“围剿”红军进驻宁都县城。李彩云所在的七十五旅是李松昆严密控制的部队,当时没有地下组织。尽管这样,李彩云还是探听到了部队准备起义的消息,他毅然率领全连参加了起义,成为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,并在随后的反“围剿”中因战功晋升为团长。
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,李彩云随红五军团行动,红一、四方面军混编为左、右路军、红五军团改称红五军,编入左路军。组建红西路军后,早年李彩云在军官学校骑兵队受过马术和骑兵战术的严格训练,为了对付马家军的骑兵,红五军决定以缴获的战马为基础,组建骑兵师,任命他为师参谋长,他担任该职务后,很快调集了马匹,调整了人员,配备了武器,进行马术和战术训练。经过短期训练,战友双脚离蹬,后仰前伏,侧身取物,蹬里藏身,跨障碍,钻火圈,教官教得十分仔细,大家也都学得非常认真。骑兵师在他的指导下,战斗力进一步加强。但是,在随后的一系列战斗中,这支骑兵师大部分伤亡,骑兵师参谋长李彩云得以幸存。
1937年春,红西路军总部最后一次会议在祁连山里的石窝举行,决定所有部队人员分散打打游击,保存现有力量,待机和援西军会合,史称“石窝分兵”,一开始,李彩云和剩下的100多骑兵编为右支队,沿祁连山深处向东跋涉,当晚夜色漆黑只有远处的雪峰,隐隐显出暗灰色的轮廓,山谷里寒风怒吼着,气温比白天又降了许多,凄凉的山野中寂无人声,部队悄悄地行进着,大家都沉默不语,只有脚步在积雪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,由于连续行军打仗,部队过于疲劳,不少战士骑在马背上睡着了。天蒙蒙亮的时候才发觉部队前后失掉了联系,只剩下二十多人,在无穷无尽的祁连雪山中,翻山越岭,穿越深谷和密林,像林海雪原中一叶孤舟,在雪峰狭谷间飘游。
大家在渺无人烟的森林和深山中,继续向西行进,他们多次被敌人冲散,不知走了多少天,到达张掖以南的山岭时,只剩下李彩云等11人了。为便于隐蔽摆脱敌人的追击,大家决定丢弃马匹,轻装前进。他们迈着疲惫的脚步,沿着崎岖的山间小道,艰难地行进。李彩云对同志们说:“我们一定要回陕北,找到组织。”
在艰苦的转战过程中,骑兵师参谋长李彩云和作战科长李新国经常走在一起,他俩原来都是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的,在骑兵师又是直接的上下级,因而关系比较好。所以两人在言谈话语中,免不了对当时部队的一些领导有些非议,这些怨言和议论,个别人听后很不舒服。认为严酷的战争环境与思想的不一致,有时会导致危险。
这一天,大家走到甘肃民乐县一个离山口十几里的山沟里。大家吃了点东西,便分头找避风的地方休息,准备当天晚上走出山口,打算一直向东渡过黄河,绕道宁夏返回陕北。李新国躺在一块避风的石壁下,李彩云躺在他几米外的地方。不一会李新国听到“砰!砰!”枪响从睡梦中惊醒,睁开眼睛一看,附近的李彩云已经躺在了血泊之中!战友告诉李新国“我们擦枪走火了”。
李新国便默默地起身富腾优配,和几个警卫人员一起把李彩云掩埋了。李彩云,这位宁都起义过来,身经百战的老红军团长、师级干部,没有牺牲在马家军的屠刀之下,却在就要走出绝境时,于睡梦之中被自己人打了黑枪的擦枪走火。实在令人惋惜,几十年过去了,上级发出通知,为李彩云平反昭雪,追认他为革命烈士。并在他牺牲之地修建了纪念亭,深切缅怀这位牺牲的革命先烈。
发布于:天津市钱投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